當有時間冷靜,女性就會變得愈來愈理性,認為伴侶真的不想挽留自己,原來自己在他心中那麼不重要……產生分手的念頭。
那是你人生中經歷的一部分,上帝也容許讓這些經歷來撼動你的靈魂。文:克莉絲朵.赫斯特(Chrystal Evans Hurst) 在痛苦中尋找意義 我永遠也忘不了我的第一個寶寶出生時,醫生對我說的話:「是個女生哦。
要從自己的身體裡擠出另一個身體,勢必要經過巨大的不適與艱辛。上廁所時得咬緊牙根,還記得當我發現得做的不只是小便時,我難過得哭了。當時仗著自己年輕而鐵齒,我昭告天下,我不會在生產時使用止痛藥。然而,你若放手將這一切交給上帝,祂可以使用這些憂傷低谷來成就一些事。但疼痛之後,便進入療癒的過程了。
多年以後,當我剛結束剖腹產時,我誤以為自己可以很快返回正常生活,因為醫生把我的手術傷口縫合得完好而整齊,我拿了一瓶醫生開的止痛藥水便從容離開。因為輕忽身體的疼痛,我竟又製造出一個新的且更深刻的痛楚。「一個禮拜是還可以保持新鮮、好奇感的期限。
」 旅行中的不順與意外,也可能是一種收穫 旅行的另外一個意義,也在於接受凡事不盡如人意的日常。」 享受獨處,回到誰都不是的自己 環遊世界也許不如想像中的貴。持續在媒體專欄發表文章、評論,還在3年內出了5本書。」 用「天職」形容自己的工作,野島剛記者生涯一做就是25年。
身為一向被認為拘謹的日本人,甚至在旅途中學著不穿內褲。把自己丟到人生地不熟的異鄉,他最大的痛快是:沒有人知道他是「那個野島剛」、或是「朝日新聞的野島剛」。
採訪:王美珍、蔣德誼|文:蔣德誼|攝影:影巷26號|內文圖片提供:野島剛|場地協力:好人好室×七二聚場 編按:資深媒體人野島剛,被稱為「最懂台灣的日本人」,也是第一個榮獲台灣「卓越新聞獎」的外國人。Photo Credit: 野島剛攝於寮國 陌生國度的新鮮體驗,是旅行最珍貴的收穫。這回,野島剛這回不談硬梆梆的政經議題,而是談人生:他在50歲這年,花了半年走了大半個地球,用旅行重新定位人生。」到第5天,他已經做好找不回的準備時候,行李就回來了。
「日本很多老人家動不動就會生氣,因為他們人生經驗長,覺得自己懂得比別人多,而且對事情的看法大致已經固定,所以遇到和自己意見不同的狀況,脾氣就來了。但這趟旅行也許會給我一些不一樣的啟發。「算算我的人生,即使我的體力可以工作到70歲,那也只剩下20年,沒辦法再無止盡的用了。「在日本社會風氣中這是很非主流的決定,幾乎每個人都叫我再考慮一下。
」 這或許也是「好動性格」的影響?47歲時他毅然決定辭去穩定的報社工作,成為自由撰稿人。」 Photo Credit: 野島剛 造訪阿根廷時,意外巧遇《春光乍洩》著名場景,讓野島剛十分驚喜。
」 若他真有這樣的遙控器握在手中,應該按下的是暫停鍵,想想剩下20年要怎麼過,但要放開手邊的工作並不容易。雖然在出發前,野島剛大致已先做過一回功課,但實際走訪當地時,總免不了產生「資訊落差」。
「首先是我以前可以熬夜寫稿,現在不行了。「像到阿根廷的時候,我想去總統府,或是當地的一些美術館、博物館走走,但是照著旅遊書或是網站的資訊到了現場,卻發現沒開門,抱怨也沒用。他發現了什麼有趣的人生新活法? 「環遊世界」可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夢想,但真正能付諸實現的人,或許就沒那麼多了。」 驚覺人生有限,旅行要趁早出發 雖然日子過得充實愉快,但野島剛慢慢發現:他有些新的問題要面對了。」 為何選擇獨自旅行,而不是和家人同遊?野島剛笑說:「我是一個習慣孤獨的人,不怕寂寞,反而很能享受獨處的時間,以前在報社工作時,太太也很習慣我動不動就是三、四個月不在家。」 他感覺自己的人生像是亞當山德勒主演的電影《命運好好玩》(Click),按一下按鈕就快轉掉一段,不知不覺日子過得飛快。
「以前人家會因為你的身分地位對你恭敬客氣,久了之後你會自我感覺良好。「不如意」的突發狀況,也發生在行程的安排上。
野島剛的旅行路線是這樣走的:他買了一張50萬日元(約新台幣13萬6604元),只要是聯盟成員航空的航線都能搭的環球機票,先從澳洲、紐西蘭開始,然後飛過太平洋到南美洲、再跨越大西洋到了非洲,接著一路向北至歐洲、亞洲,最後回到日本。」野島剛說,直到他大學畢業進入日本5大報之一的《朝日新聞社》,「每個人都在忙著自己的事,沒有人有空閒管我在幹嘛,我心想:太好了,這工作正適合我。
」但其實世界很大,別人不一定要照著你的作法做,保持彈性與柔軟,是旅行中的學習。他選擇旅行目的地的標準是:1. 以前沒有去過的,2. 以後可能很難有機會再去的。
大概晚上7、8點以後,精神就沒辦法集中。「只有回到原點,把自己歸零、放空,脫離你的同溫層,回到一個什麼都沒有的人,這樣可能對身心都比較健康吧。期間他曾經遠赴伊拉克、阿富汗等戰地前線帶回第一手報導,也曾擔任派駐新加坡、台北的新聞特派員,累積無數現場採訪經驗。對於長年從事新聞工作的野島剛來說,在50歲這年重新踏上流浪旅程,就像回到自己的原點。
我曾經看到過去的長官在公司是很有活力的人,退休之後卻完全變了個樣。飛往克羅埃西亞的時候,野島剛的行李被寄丟了,他試圖與航空公司溝通,卻碰了一鼻子灰:「我講的英文他們聽不懂,用google翻譯也沒辦法,我只能等,面對無能為力的事情,只能接受、適應,用當地人的方法去解決。
而且我覺得,人在孤獨的時候,才有讓自己思考的空間」中央大學主任秘書周立德也提到,有些課程需要特殊設備才能完成,「比如說化學系需要實驗室,目前就是個問題⋯⋯」 就算可以遠距教學,學校也不一定能直播 綜合而言,大班制、互動性低、不用實作的課程,「理論上」比較可能使用遠距授課。
」 如此大的犧牲,防疫隔離合理嗎? 像熊同學、Debby這些陸生,都是因為指揮中心宣布「暫緩入境」才無法來台。此外,Debby也對學校的繳費制度感到不滿,相較於其他學校,如果學生修課沒有達到應修最低學分,只要繳學分費即可,但她的學校必須繳全額學雜費,而且學校多次提醒學生必須準時交錢,甚至「特別發(信)給陸生,郵件上還用紅色(標註繳費事項)。
在那擺台電腦,怎麼都很難進入狀況。而全台陸生人數第4名、港澳生人數第2名的淡江大學秘書長劉艾華也表示,雖然校方擁有極好的線上授課軟體,但的確有一些科系很難透過線上課程搞定。然而,在各校資源不同的狀況下,也不是所有這類的課程都能遠距教學。就讀銘傳大學的陸生Debby(化名)就說,學校的遠距課程使用原有的學習平台Moodle,「但我們全校的學生都知道,它就是放PPT的。
但像Bruce這樣能趕回來的是少數,多數中港澳學生至今無法入境。Debby的例子,顯現出遠距課程能否完成、能提供多彈性的措施,端看學校有多少資源、多少人力能動用。
中央大學主秘周立德也說,為了提供線上課程,他們得在短時間訓練大量的TA(教學助理),壓力不小。但最令熊同學無法接受的,不是授課上的不便,而是台灣從入境管制和防疫措施,都充滿了差別待遇。
教育部提供哪些「安心就學措施」? 雖然教育部宣布各大學開學日從2月17日延後到2月25日,許多大學更進一步將開學日延到3月2日,但如今中港澳疫情越來越險峻,台灣也出現社區感染確診個案,這些滯留在外的中港澳生,在開學前恐怕都無法入境。世新大學一年級的港生Bruce(化名)就表示,當天的飛機只有一、兩班,他一看到新聞,行李都來不及收妥,就馬上訂機票,趕在管制生效前回台灣。
本文由铁杵磨针网能源国际投资:较去年亏损增加3.5亿元铁杵磨针网的认可,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,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站长或者朋友圈,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“也门战事”
下一篇
整理的好处作文350字